作为中国诗坛“世纪常青树”的“九叶派”诗人郑敏,她的诗歌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初中一年级直持续到世纪末,直到目前仍然在思索中国新诗的命。郑敏的诗歌受西方现代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影响,以繁复的象征意象进行非逻辑的跳跃与对照,在无限拓展的时空中展示一种生命的哲学。她的《雷诺阿的〈少女画像〉》是最能代表其诗歌特点的名篇佳作。
《雷诺阿的〈少女画像〉》是一首世界名画的同题诗。这首诗与一般题画诗的区别在于,一般题画诗讲究的是画与诗的相互烘托,突出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成效。而郑敏这首诗歌却是可以完全独立的艺术创作,有着其独特而完整的生命。你在读这首诗歌之前并无需在那幅雷诺阿的少女画像前赏析一番。现当代诗人早就不再局限于遵循西蒙尼德斯“图画是不出声的诗歌,诗歌是会说话的图画”或者贺拉斯“诗即画”的古典主义诗学。现当代诗人更多的是去追求绘画所不可以表现的诗意。郑敏在这首诗歌中使语言自由地流淌在直觉与想象、哲学与艺术的两极之间,整首诗歌就像是一副静态写生,在如雕像的意象中凝结着美学审视与哲理考虑,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风韵。
好的诗歌是内在精神风韵和外在建构所一同呈现出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是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的结果。诗歌的外在结构指的是诗歌形式上的组成部分,包含文字、句法、音律、分行排列的外形;内在结构则是指诗歌内在各部分的组织状况,即内在的构架和造型。外在结构好似建筑物的外观,起到衬托、强调有哪些用途,而内在结构好似建筑物的内部构架,是诗歌结构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诗歌的要紧属性。
郑敏在诗歌的建构上特别重视内在结构,她觉得:“一首诗可以不押韵,却不可以没这种诗的内在结构,修辞的美妙,细微的察看,音调的铿锵都还不足以成为构成好诗的充分条件,正像漂亮的窗格,屋脊上的挂铃都还不足以构成富丽的宫殿,只有结构才能保证一首诗站起来,存在下去。”在《雷诺阿的〈少女画像〉》中诗人使用了展开式的结构。展开式的结构是指诗歌由一个基点出发,意象、思想层层关联,渐渐向深广处拓展,到结尾处豁然开朗,揭示出某种深刻的情感或含义,从而达到诗意的高潮。郑敏诗歌总是由她所面对的静物出进步开想象和联想,语言、意象、修辞等渐渐展开,结尾有启人心智的成效。
诗歌的第一节:“追寻你的人,都从那半垂的双眼走入你的深处,它们虽然睁开,却没把光投射给外问世界。而像是灵魂的海洋的入口,从那里你的所有/思维又流返冷静的形体,像被地心吸回的海潮。”总写这位少女由外而内给人的整体印象。第二节:“目前我看见你的嘴唇,如此冷漠地紧闭,使我想起岩岸封锁了一个深沉的自己。虽然丰稔的青春已经从你发光的长发泛出,但你如此苍白,仍像一个暗淡的早春。”这句通过少女紧闭的嘴唇想到“岩岸封锁了一个深沉的自己”,虽然少女“发光的长发”暗示着丰稔的青春,可是苍白的脸色让诗人想象到“暗淡的早春”。第三节:“呵,你不是吐出光芒的星辰,更不是/散着芬芳的玫瑰,或是泛滥着成熟的果实,却是吐放前的紧闭,成熟前的苦涩。”诗人使用星辰、玫瑰、果实这三个层层递进的意象并予以否定,在最后形象地总结出少女阶段的特征“吐放前的紧闭,成熟前的苦涩”。最后一节:“瞧,一个灵魂先如何紧紧地把自己闭锁,而后才向世界展示。她苦苦地默思和聚炼自己,为了就将向一片充满了取予的爱的天地走去。”诗人将想象上升到哲理的考虑,忽然的转折揭露出诗歌的思想,前面三节对少女“闭锁”的描述都成为了最后一节的铺垫,目的是为了将“爱”投射到少女身上,展示出少女这种独特的精神风韵。最后一节诗句是深刻的概括,掺进了诗人对少女理性的沉思,使得平面的画像瞬间有了生命的张力,将诗歌提高到新的高度。
画家雷诺阿曾说过:“为何艺术不可以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雷诺阿善于画人物,特别善于画女人和儿童。美术界觉得他的人物画细腻生动,描绘了日常的欢乐与优美。法国作家米拉布曾说过,“雷诺阿可能是唯一从未画过悲伤作品的画家”。可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人郑敏作为一位精通西方音乐、绘画、雕塑和古典哲学的学者,她的诗歌中自然就传达出不同的“少女”形象。西方艺术文化激起了诗人的创作想法,当她鉴赏这幅画像时通过诗句评价西方艺术,并将我们的诗情诗意不动声色地融入到这种美学评价之中。每一行诗都是在鉴赏艺术作品,每一行诗也都是在抒写我们的心迹。
诗人赏析雷诺阿少女画作的时候,所震撼的不是来自于对美的表达,而是其中所传达出来的少女独特的内心世界。诗人第一关注到的是画中少女的双眼,双眼是进入人内心灵魂的入口。诗人着重刻画少女的这一双半垂着的双眼,这双深深掩藏着情感潮汐并满怀考虑的双眼。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画中少女“冷漠地
紧闭”的嘴唇、发光的长发与如“暗淡的早春”的肤色,这类描述的同样是处于封锁状况下的美。在诗人看来,画家温顺光色与气韵之中凸显的是少女丰富的心灵世界。画作中这位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优越的少女,她的面容及眼神中所传达出的不只有甜美纯真、漂亮高雅,更有着不容易知道的甜蜜哀愁。这种哀愁是可以说是一丝忧郁,也可以是细微的惶恐,甚至是淡淡的羞怯,可它却是少女所独有些生命体验。甚至,大家可以想象这类心绪未必是浓墨重彩的记忆,也并不是对生活的思索,它或许只不过一个小小心愿在绘画的长期静坐中的破灭,或许是一次期待约会的落空。少女情怀一直诗,年少的时光一直如此流淌着甜蜜的哀愁,等到大家几十年后爱抚着染上风霜的白发细细回想,那些有着莫名其妙心绪的青涩的少女岁月或许是一生中最缅怀的岁月。
塞尚说:“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诗人郑敏以抽象的诗句为大家塑造了一个经典的少女形象――不只有着美好容颜也有着深邃心灵世界的少女形象。这是是诗人郑敏的少女形象,同时也是无数赏析者眼中的少女,由于不一样的人凝视这幅画作之后,便有了一位是自己心目中的“少女”。这种审美体验,正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端庄漂亮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然而不一样的人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感受。郑敏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少女的美好并不是平庸的漂亮纯真,而是一种好似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内涵丰富、很难揣度的美。诗人以饱含激情与思辨的诗歌语言定格了这种美。这是一种渗透着甜蜜哀愁的美,这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悄悄萌动的美,一种为了怒放而紧闭、为了展开而沉默的美。在诗人笔下雷诺阿画中的少女,真诚地守护着我们的灵魂,珍惜着我们的青春价值,虽然丰稳的青春从发光的长发上泛出,但她不惜“苦苦地默思和聚炼自己”,为了向“一片充满了取予的爱的天地走去”。这位少女或许涉世不深,或许也历程过磨难,可是她对我们的价值是这样的珍惜, 这是传统美好品质对于女人的召唤,是人类审美中理想少女形象的呼唤,也进一步阐释了人应当珍惜我们的青春价值。
■
郑敏说:“诗人的诗不仅仅是来自一己的情思,他的耳朵日夜在倾听历史的波涛,和人类的心跳。”在这首诗中,她冷静地察看事物并以敏锐的触须去探索事物存在的本质,从而展开对人、人的价值、生命所进行的沉思。这种诗歌表现方法不同于浪漫诗人自我情感的抒发,也不同于现实诗人的叙述白描,而是诗人某一时刻内心情绪的流露,是一种生活经验、生命领悟的表现。整首诗歌用连绵的意象、舒缓的语句来承载流动的情绪,表现了一种融合了复杂文化特点及理性节制的哲理沉思。如此一种如雕塑式的沉思默想的艺术风格,使诗歌拥有无限的张力,从而走向读者的内心,使读者在掩卷深思之时回味悠长。